新闻中心 /News
行业研究 中国神话作品的影视化探索与价值分析②
行业研究 中国神话作品的影视化探索与价值分析②在本月的华谊兄弟研究院(ID:HB research)行业专栏中,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究中国神话故事的发展起源和影视化探索,并将根据时代特点分析其价值所在。本期文章,我们先来回顾神话故事影视化探索的第一阶段。
自华语电影诞生起,中国神话便是影视化的绝佳改编题材。早期神话电影创作从观念、取材到表现形式上也都可以看到来自戏剧的深厚影响。在默片时代,神话题材电影剧情大多忠于原著,内容改编部分较少;并且受限于当时影片的制片技术,影片普遍以戏剧表演为主,部分影片配以音乐伴奏和标题字幕。直到有声电影的发明和普及,观众才能在银幕上欣赏到影片的戏剧唱腔和配乐效果。自此,京剧、粤剧、黄梅戏等成为当时神话题材电影的重要载体。
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,电影和戏剧也从创作和人员上的交叉,慢慢走向了分隔,越来越多的具有电影“技巧”特点的美学叙事开始出现。以《庄周梦蝶》《白蛇传》《聊斋志异》三部作品为例,它们分别代表了在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、电影和戏剧交叉阶段、以及电影脱离戏剧开始多层次叙事创作阶段,中国神话故事题材影视化的探索和发展。
1913年,默片《庄子试妻》上映,这也是中国香港本土最早制作的电影之一。《庄子试妻》改编自粤剧《庄周蝴蝶梦》(也称《庄周梦蝶》),取材于其中《扇坟》一段,剧情大意是说,庄子之妻,夫骨未寒,便有了新的情人,为了讨好新情人,不惜扰及刚去世的丈夫坟墓。而这个情人却是庄子扮的。原来庄子未死,他是以诈死来考验妻子是否忠贞。
《庄子试妻》对中国电影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:它是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;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。
《庄周梦蝶》的创作可以追溯到中国元代时期,史敬先(史九)杂剧《老庄周一枕蝴蝶梦》是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庄周梦蝶题材的戏曲作品。在晚明之前,许多说书故事情节已由庄周梦蝶转化为庄子试妻,通常是:“庄子本来是一只蝴蝶,因听闻老子讲道而转世为人,娶妻之后,感悟人世无常,出家修道,成为神仙。”
在1913年的《庄子试妻》之后,1930、40年代,出现可一批同题材舞台作品。1988年中国拍摄了黄梅戏电视《劈棺惊梦》;2009年,上海越剧院拍摄了越剧戏曲电影《蝴蝶梦》。民间对这一故事亦有演绎。情节演变成“庄子度妻”,庄子之妻不受外界JN江南,坚守爱情,而后庄子度化其妻,其妻出家成仙。
《白蛇传》是中国民间传说,与《孟姜女》《牛郎织女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,又名《许仙与白娘子》。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,在清代成熟盛行,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,描述的是形的蛇妖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。
《白蛇传》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、苏州及镇江等地。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,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、盗仙草、水漫金山、断桥、雷峰塔、祭塔等情节。角色法海的原型来自唐朝的金山法海禅师。
早在1926至1927年间,上海的中国天一影片公司便制作了由当时著名女影星胡蝶主演的《义妖白蛇传》(分上、下集)和《仕林祭塔》两部默片,其中《义妖白蛇传》是我国第一部以“白蛇传”为题材拍摄的电影。本片导演为“邵氏兄弟”之一的邵醉翁,他创立的“天一影片公司”以拍摄古装片见长,早期就拍摄过诸多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电影,比如《梁祝痛史》《孟姜女》《孙行者大战金钱豹》《唐伯虎点秋香》等,均引起不小的反响。
1939年至1955年期间,香港电影也拍摄了由陈燕燕、于素秋等当红女星主演的多部《白蛇传》改编电影,获得了不小的反响。1956年,拍摄了《白蛇传:断桥》京剧电影,影片由梅兰芳、梅葆玖、俞振飞主演。伟人毛主席也曾评价过梅兰芳的《白蛇传》:“梅先生演得好啊,通身白色,唯有额头上一个红缨,真的是‘银装素裹一点红’”。
1980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京剧电影《白蛇传》,由傅超武执导,李炳淑、方小亚等主演,于次年上映。影片结局改编成了白素贞被压于雷峰塔下后,小青请来神将,烧毁雷峰塔,救出白素贞。可谓是“桃红柳绿春又艳,家人团聚喜笑颜。”据悉,此版上影的《白蛇传》取得了1981年中国地区电影票房冠军。
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三月,李昉、扈蒙、李穆、徐铉、赵邻几、王克贞、宋白、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,到隔年八月结束,因编成于太平兴国年间,所以定名为《太平广记》。全书五百卷,目录十卷,共分九十二大类,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,专收野史以及小说杂着,其中以神仙、鬼、报应、神、女仙、定数、畜兽、草木、再生、异僧、征应等十一类约占全书之半。
《太平广记》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,浦江清曾说“《太平广记》的结集,可以作为小说史上的分水岭”。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所著的奇闻轶事小说《聊斋志异》便是受其影响的作品之一。《聊斋志异》全书491篇,内容十分广泛,多谈狐仙、鬼、妖,反映了18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。作者在本书深刻地描写了狐仙、鬼、妖,而字里行间也透露出鬼比人还要有情义,以此讽刺当时的时代。
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电影萌芽期的重要内容题材。但由于原著中的故事大多都非常精简,所以人们随后在影视剧所见到的故事,都是经过几代影人加工后的结果。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《聂小倩》。
1960年,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了恐怖爱情片《倩女幽魂》,由李翰祥执导,赵雷、乐蒂等主演,改编自《聊斋志异》中的《聂小倩》,讲述书生宁采臣与女鬼聂小倩发生的爱情故事。导演李翰祥对蒲松龄的原著进行了研究,决定只取前半部,以使情节更为集中。除了保留原作的精彩情节外,李翰祥还加进了许多细节。比如,小倩以琴挑逗宁采臣、宁采臣由坊间画册得知小倩实为女鬼等情节,都为李翰祥所创,可谓曲笔妙趣,引人入胜。李翰祥的《倩女幽魂》也为后来同名作品的改编奠定了基础。
1975年,中国将聂小倩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古装鬼怪片《寒夜青灯》,相较李翰祥的《倩女幽魂》,该片于传统中国故事中加入西洋电影元素,结局更带有一点好莱坞电影《绿野仙踪》的影子。《寒夜青灯》由姚凤磐执导,在地区上映后大获成功,开启了当时地区民营电影公司拍摄“鬼片”的风潮。
随着华语电影的发展,《倩女幽魂》开始变的家喻户晓。进入80年代,出现了一系列如《聂小倩》《崂山鬼恋》《聊斋夜话之聂小倩》等改编影视作品。1987年,由程小东执导、徐克监制、阮继志编剧,并由张国荣、王祖贤主演的《倩女幽魂》电影问世,这也是最为经典且广为人知的版本。电影故事基于原著《聊斋志异》和李翰祥版《倩女幽魂》,但徐克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心境,在电影内加入了一些“情欲”的味道。
程小东和徐克版本的《聊斋志异》上映后颇受好评,播放不足一个月拿下1800多万港元票房,其后又在各地上映。影评多对本片青睐有加,尤其欣赏电影的拍摄手法、视觉效果、演员演技等,另有少数人称它为邪典经典。而随着时间推移,多份回顾评论时皆认可这套作品,甚至称它打破喜剧及动作片的垄断地位,使神怪武侠片卷土重来,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。影片获众多荣誉肯定,斩获四项金马奖、四项金像奖。
此外,电影的成功还催生了两部续集《倩女幽魂II:人间道》(1990年)和《倩女幽魂III:道道道》(1991年)。徐克也在1997年制作了动画《小倩》。2005年起,《聊斋志异》先后入选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、影史百大华语电影、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名单。
除《聂小倩》之外,《聊斋志异》书中多部作品如《劳山道士》《阿宝》《促织》《陆判》《田七郎》《罗刹海市》《画皮》《酆都御史》、《龙无目》《狐谐》《雨钱》《画壁》等故事也改编了多部电视剧、电影等,脍炙人口,为世人所熟悉。时至今日,《聊斋志异》依旧魅力未减。